年来洒泪看桑田,陶、谢风流已尽捐!
伊昔几人陪后乘,我今何处竞先鞭!
未消肝胆堪许托,无恙须眉只自怜!
转觉诸君真羽化,夜台杖履亦珊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年来洒泪看桑田,陶、谢风流已尽捐!
伊昔几人陪后乘,我今何处竞先鞭!
未消肝胆堪许托,无恙须眉只自怜!
转觉诸君真羽化,夜台杖履亦珊然。
《忆张、吴、朱三子》,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作品。该文作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当时作者与张天赐、吴中行、朱国祯等在浙江会稽翁山之东麓,即今余姚市四明山的南麓,结庐而居,朝夕讲习讨论,称“四明山房”。
袁宏道在《忆三子》中回忆了他在翁山与张、吴、朱三位先辈共同生活的日子。文章开头描述了他们共同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忆余在翁岛与张鲵渊、吴峦徲、朱闻玄诸先辈从游”,其中“翁岛”是他们在翁山的住所;“张鲵渊”、“吴峦徲”、“朱闻玄”则分别代表了他们各自的姓氏和名字。
作者表达了对三位前辈的敬仰之情:“一时情文宛然在目。今三君皆以国难殉,而余在行间,犹偷视息。”这里的“偷视息”是指作者虽然身处乱世,但仍然关心着他们的安危。
作者也表达了对兴废存亡之感的感慨:“然蹙蹙靡骋,盖不胜兴废存亡之感矣”。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
《忆张、吴、朱三子》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哲理的文章,通过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