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石塘庵,与居人道定西侯往事

汉腊谁留十五年,琴亡岛屿尚苍然;
野人偏爱甘棠树,义士犹吟「华屋篇。
海有浮鸥怜后死,村无眠犊忆前贤。
请看缑岭今宵月,可得将军勒马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宿石塘庵,与居人道定西侯往事》是张煌言所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寄宿石塘庵,与居人道定西侯往事》展现了诗歌的音韵之美。张煌言巧妙地运用平仄声调,形成了悦耳动听的诗句,如“汉腊谁留十五年”、“琴亡岛屿尚苍然”等,通过简洁有力的词汇传达了丰富的内涵。这种语言的美感不仅让读者在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更在听觉上引发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寄宿石塘庵,与居人道定西侯往事》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挖掘,以及历史的回顾,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远的思考。例如,“甘棠树”、“华屋篇”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还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及对英雄事迹的怀念。

再来看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这首诗作的创作背景是在明代末年,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中涉及的人物如岳飞、于谦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烈士,他们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张煌言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对于读者来说,了解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同样重要。通过研究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事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煌言本人的思想和行为,还能从中汲取到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启示。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启发作用。

《寄宿石塘庵,与居人道定西侯往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怀、反映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也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人们不仅能领略诗歌的美,更能深刻理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