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小岙草庵

春郊弥望尽苍烟,选胜还探「小有天。
」笋乱新篁饶玉版,花迷野菜似金钿。
客来渐与山麋狎,僧去惟留海鹤眠。
堪笑阮生几两屐,桃源总在万峰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小岙草庵》是张煌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1. 作者及作品背景
  •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明代著名的诗人和抗清志士。他出生于鄞县(今浙江宁波),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后,投身于抗击清朝统治的斗争中。他的诗作反映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而《游小岙草庵》便是这样一首表达他对自然美景与理想生活的向往的作品。
  1. 诗歌原文:《笋乱新篁饶玉版,花迷野菜似金钿。客来渐与山麋狎,僧去惟留海鹤眠。堪笑阮生几两屐,桃源总在万峰前。
  • “春郊弥望尽苍烟,选胜还探小有天”描述了春天时郊野的景象,烟雾弥漫,景色宜人,令人心旷神怡。
  • “笋乱新篁饶玉版,花迷野菜似金钿”则用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春天里笋竹丛生的景致与色彩斑斓的野菜如金钿般的美丽。
  • “客来渐与山麋狎”,客人的到来让山林间的动物也变得亲切起来;“僧去惟留海鹤眠”则表现了僧侣离去后的宁静,海鸟依然栖息于此。
  • 末尾两句“堪笑阮生几两屐,桃源总在万峰前”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认为只要坚持信念,理想中的桃花源总会在眼前。

《游小岙草庵》不仅是张煌言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其时代背景下对自由、和平以及理想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与思想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