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乌江二首

楚歌声里霸图空,匹马归来势自雄;
四百年余炎火断,谁知隆准一重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乌江二首》是由明代著名抗清英雄、诗人张煌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时期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举人到兵部尚书,再到被俘和英勇就义,每一步都凝聚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在这首诗中,张煌言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楚歌声中的霸图已空,匹马归来的豪迈气势,同时表达了对四百年炎火断后中原依然烽火连天的深刻忧虑以及对隆准一重瞳英雄的仰慕。

“楚歌声里霸图空,匹马归来势自雄”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张煌言面对强敌时的坚定与勇敢。他不仅以一人之力抵御敌军,更以豪情壮志宣告着自己不败的决心。这里,“楚歌声里霸图空”意味着在敌人的楚歌声中,他的雄心壮志已经化为乌有;而“匹马归来势自雄”则表达了即便孤身一人归来,依然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自信。

“四百年余炎火断,谁知隆准一重瞳”这两句诗则揭示了张煌言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他目睹四百年的战火连绵不断,心中不禁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疑问。在这里,“炎火断”形容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创伤和破坏,“隆准一重瞳”则暗指希望寄托于一个能够承担重任的人。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张煌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显示了他对未来的深深关切。

“纵使江东收烬去,应无子弟到中原”这一诗句,表达了张煌言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无奈。他想象着江东大地重新恢复平静,但担心自己的子子孙孙是否还能有机会回到中原。这里的“收烬”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而“子弟到中原”则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望。

《经乌江二首》不仅是张煌言个人英雄主义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深切关注的体现。通过对这些诗句的细致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张煌言的思想境界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他作为一位文学家、诗人和战士的多重身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