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松石归黄州

玄都旧逐看花仙,忆道重来树满千。
同畏简书行海外,剧愁戎马共灯前。
才名避地应三舍,齿序先君漫十年。
却送归旌悲故里,几回飞梦郭东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刘松石归黄州》是明朝诗人张羽(凤举)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弘治九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对故里的思念之情。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生平:张羽是明扬州府泰兴人,字凤举,曾任御史,弹劾中贵和疏论时事,其政治生涯充满波折。
  • 文学成就:张羽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闻名,曾由淳安知县擢升为御史,并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皇帝的赏识。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1. 诗歌原文
    玄都旧逐看花仙,忆道重来树满千。
    同畏简书行海外,剧愁戎马共灯前。
    才名避地应三舍,齿序先君漫十年。
    却送归旌悲故里,几回飞梦郭东田。

  2. 诗歌赏析

  • 首联:“玄都旧逐看花仙,忆道重来树满千。” 这两句以玄都观和花仙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政治风波中的经历与变迁。
  • 颔联:“同畏简书行海外,剧愁戎马共灯前。” 这里通过“简书”和“戎马”两个关键词描绘了诗人面对国家大事时的心情与处境,同时流露出一种对战争的无奈和忧虑。
  • 颈联:“才名避地应三舍,齿序先君漫十年。” 通过对比“避地”和“先君”,诗人展现了自己在逆境中仍保持节操的决心和对家族的责任感。
  • 尾联:“却送归旌悲故里,几回飞梦郭东田。”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怀念和对友人归程的依依不舍。
  1. 写作背景
  • 政治背景:张羽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坎坷,这些经历反映在他的诗词之中。
  • 社会环境:当时正值明朝晚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墨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 个人境遇:张羽在政治上失意后,选择退隐家乡,远离朝堂纷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
  1. 文学手法
  • 象征与比喻:诗人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手法,如“玄都观”和“花仙”等,这些意象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 对比与对照:通过对“简书”和“戎马”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 抒情与叙事结合:诗歌既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又融入了叙事元素,使诗歌更加丰富生动。
  1. 历史意义
  • 文化价值:作为明代文学的一部分,这首诗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 艺术特色:张羽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 启示与影响:这首诗对于研究明代诗歌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羽的《送刘松石归黄州》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探究和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