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道院

玉洞泉香草自春,丹楼南下瞰城闉。
青衣童子曾来地,白石先生过去身。
九转炉寒销宿火,七真堂古锁秋尘。
松间道士多凡骨,未省谁为出世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阳道院》是元末明初诗人张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羽的生平:张羽,字来仪,后以字行,更字附凤,元末避乱居湖州,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后来迁吴中,与高启等为诗友。明初,举贤良,不出。洪武四年,被征至京师,廷对称旨,擢太常寺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
  1. 诗歌原文
    玉洞泉香草自春,丹楼南下瞰城闉。青衣童子曾来地,白石先生过去身。九转炉寒销宿火,七真堂古锁秋尘。松间道士多凡骨,未省谁为出世人。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这首诗通过描绘玉洞泉、丹楼、青衣童子和白石先生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幽深的道家仙境。其中“青衣童子曾来地”与“白石先生过去身”两句,表达了对往昔岁月和历史痕迹的怀念。
  • 哲理表达:诗中的“松间道士多凡骨,未省谁为出世人”,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诗人通过对道士的描述,暗示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出世的向往。
  • 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特别是对“玉洞泉”和“丹楼”等元素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1. 社会文化背景
  • 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元末明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 文人的生活状态:张羽作为一位文人,他的诗歌创作往往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重阳道院》中,通过对山水园林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远离尘嚣、寻求精神慰藉的生活态度。
  1. 文学地位
  • 与同期文学家的比较:与同时期的其他文学家如高启、杨基、徐贲相比,张羽的诗歌虽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后世的影响可能稍显逊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作品没有价值和意义,相反,张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阳道院》不仅是张羽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是元末明初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态度和选择。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