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桐坞后岩

牵萝陟云崦,憩此盘陀石。
欲去更题名,淋漓藓花碧。
定有樵夫来,怪是龙蛇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桐坞后岩》是元末明初诗人张羽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张羽(1333-1385),字来仪,又字附凤,元末明初的浔阳人,后来迁徙至吴县。张羽曾担任安定书院的山长,并在明初被征为太常寺丞,但因故被贬谪到岭南,最终在途中投水自尽。他的文学成就颇丰,有《静居集》四卷传世。
  • 作品评价:张羽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其诗作多表现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登桐坞后岩》中,他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他对山水之间独特情感的体验。
  1. 诗句原文与翻译赏析
  • 原文展示:《登桐坞后岩》的原文如下:“牵萝陟云崦,憩此盘陀石。欲去更题名,淋漓藓花碧。”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攀登山峰、俯瞰云雾缭绕的山间景色以及在岩石上歇息的情景。诗句中的“牵萝陟云崦”形容着攀爬陡峭山路的景象,而“淋漓藓花碧”则传达了岩石苔藓的生机勃勃。
  • 译文解读:这首诗的译文可以这样理解:“手拉藤蔓攀爬云雾缭绕的山坳,在此岩石上休息,想要离去时却在上面题名,岩石上的苔藓开得鲜艳如花般碧绿。” 译文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境,还添加了一些现代汉语表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意。
  • 赏析观点: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述和内心感受的抒发,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人生境遇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登山活动的诗篇,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自然美景感慨万千的情绪。

《登桐坞后岩》不仅是张羽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描写诗。通过对其深入理解和欣赏,不仅能更加贴近作者的情感世界,也能从中汲取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