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舒城感立秋,金风四起大江流。
廿年东海持孤钓,一旦南都赋远游。
渐觉薄寒生客袂,直凭清酤解离忧。
衰迟跋涉那能惜,汪濊君恩特此酬。
立秋节舟至安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立秋节舟至安庆》是明朝张诩的作品。《立秋节舟至安庆》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更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然以及政治理想的独特见解。
张诩(1455—1514年),字廷实,号东所,广东南海人,师从陈献章,成化二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后因丁忧隐居不仕,正德年间被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但最终未应召。在《立秋节舟至安庆》中,张诩以“立秋”为主题,描述了自己在江边感受到季节转换的细微变化以及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立秋节舟至安庆》原文如下:
人过舒城感立秋,金风四起大江流。
廿年东海持孤钓,一旦南都赋远游。
渐觉薄寒生客袂,直凭清酤解离忧。
衰迟跋涉那能惜,汪濊君恩特此酬。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诗人在立秋之际,感受到了季节变换带来的凉意,这种自然的感触激发了诗人的思绪,使他回忆起年轻时在东海独自垂钓的情景,那时的宁静与自由如今只能在遥远的南方才能体验到。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渐渐感到身体的疲惫与生活的艰辛,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愿放弃任何机会为国家效力。在面对困境时,他选择了依赖朋友的帮助,以解心中之忧。最后,诗人用一种豁达的态度来看待这一切,感谢皇帝给予的恩宠,以此回应过去对他的信任。
《立秋节舟至安庆》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张诩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张诩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