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侍御出巡

春光当此半晴阴,法象天教岭海临。
州郡每为蚕食苦,旄倪专候使车音。
埋轮直气元无古,揽辔清风又播今。
愿得甘霖随节注,炎荒到处起呻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高侍御出巡》是明代张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诩:字廷实,号东所,广东南海人,明代文学家。他师从陈献章,成化二十年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后归隐不仕,但屡受朝廷重召而未应。其学以自然为宗,追求“忘己”、“无欲”,即心观妙,以揆圣人之用。他的诗歌作品如《白沙遗言纂要》、《南海杂咏》、《东所文集》等均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1. 诗歌原文与注释
  • 原文:“春光当此半晴阴,法象天教岭海临。州郡每为蚕食苦,旄倪专候使车音。埋轮直气元无古,揽辔清风又播今。愿得甘霖随节注,炎荒到处起呻吟。”
  • 注释:这首诗共四句,每句都蕴含深意。其中,“春光当此半晴阴”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暗示着时局的多变;“法象天教岭海临”则表达了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州郡每为蚕食苦”反映了地方上因战乱而遭受的苦难;“旄倪专候使车音”则暗指宦官专权,影响朝政清明。“埋轮直气元无古,揽辔清风又播今”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愿得甘霖随节注,炎荒到处起呻吟”则是希望国家能够及时得到救援,让人民得以喘息。
  1. 诗歌鉴赏
  • 自然描写与象征意义:诗中的“春光”象征着国家的政治形势,“半晴阴”可能寓意着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法象天教岭海临”则表明了国家的地理优势和战略重要性。此外,“埋轮直气元无古,揽辔清风又播今”两句更是将历史的变迁与现实的政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反思现实,表达出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 社会批判与忧国忧民:通过描绘地方上因战乱而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旄倪专候使车音”暗示了宦官专权的现象,反映了作者对朝政腐败和官场黑暗的忧虑。整首诗贯穿了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1. 诗歌创作背景
  • 政治动荡:在明朝中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宦官专权的现象日益严重,这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诩的诗歌创作往往带有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现实。
  • 个人经历:张诩本人也曾受到朝政的影响,虽然他最终选择隐居不仕,但他的文学作品中仍流露出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这种个人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情感层次,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每个词句都经过精心挑选,既符合韵律要求,又能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图。特别是“埋轮直气元无古,揽辔清风又播今”这两句,更是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诗句更深的含义和更广的意境。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春光”、“法象”、“州郡”、“使车”、“埋轮”等,这些都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和场景之中。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历史感和哲理性。
  1. 诗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送高侍御出巡》不仅是张诩个人的文学作品,也是明代中期历史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化传承:诗歌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和艺术手法,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送高侍御出巡》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它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