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娘墓

道娘坟近官路旁,来往人拈一炷香。
百顷良田都弃置,一生心地得清凉。
八十红颜犹处子,寻常义气夺秋霜。
只疑身是观音化,还以慈悲度十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道娘墓是位于新会区螺山村的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背景丰富,与都会村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黄道娘墓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标识,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迹。

黄道娘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她生于北宋仁宗年间(954年-1053年),是都会村人。据记载,黄道娘乐善好施,生前将遗产田地及生息营利买田万顷施于光孝、南华等寺。她的一生充满了慈善和慷慨,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后人铭记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黄道娘墓的具体位置在都会村“螺山”(土名),今多写作“罗山”。这座山因形状像螺而得名,古名“庄山”,可能是因为“罗”、“螺”同音之故。2004年,黄道娘墓被公布为新会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立有“新会区文物保护单位黄道娘墓(宋)(2008年立)”的石刻,表明该墓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官方认可和保护。

黄道娘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墓葬地,它还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乐善好施的精神。黄道娘生前将大量土地及财富用于慈善事业,体现了她的高尚品德和博爱之心。这些行为使她在村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一代楷模。

黄道娘墓所在的螺山,以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和历史背景,成为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螺山的形状像螺,寓意着财富和好运,这也反映了当地居民对这一自然景观的尊崇。同时,螺山也见证了都会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窗口。

黄道娘墓不仅是都会村的一个历史文化遗迹,也是新会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了黄道娘个人的历史记忆,也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窗口。通过对其的保护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