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人冢

华夷一大限,生死一大梦。
时遇耦耕人,指点番人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番人冢》是明朝文学家张诩的一首作品,表达了他对生死、华夷等主题的深刻感悟。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张诩(1455—1514),字廷实,号东所,广东南海人。他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师从陈献章,在学术上追求自然与无欲的境界,强调“忘己”、“无欲”即心观妙,用以理解圣人之道。
  • 仕途经历:张诩于成化二十年中进士,后授职户部主事。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选择隐居并拒绝官职,尽管多次被朝廷征召,最终均未应允。
  1. 作品原文
  • 原文摘录:“华夷一大限,生死一大梦。时遇耦耕人,指点番人冢。”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哲学思考。通过“华夷”这一概念,张诩探讨了不同民族间的界限与融合;而“生死大梦”则触及到生命的本质和无常性。最后两句“时遇耦耕人,指点番人冢”则形象地描绘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渺小与觉醒。
  1. 作品赏析
  • 在《番人冢》中,张诩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对“番人冢”的描写,隐喻生命的终点与起点,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这种象征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读者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
  • 《番人冢》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通过对生死、华夷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写作背景
  • 张诩的这首诗创作于其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反思。诗中的“华夷”概念可能源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冲突和融合,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这首诗的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精神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这首诗,张诩传达了他对于人生、宇宙和历史的深刻认识。

《番人冢》不仅是张诩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其哲学思想和艺术成就的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为研究明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