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书屋

吴城十万户,隙地可桃花。
接叶团清露,疏窗影绛霞。
读书忘岁月,学圃是生涯。
错认迷津处,升堂小径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桃花坞书屋》是明代符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还体现了他对于自然与学问的深刻理解。下面将详细分析此诗: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桃花坞书屋》是由明代符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 背景信息:符锡,字观子,江西新喻(今新馀)人。他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和学者,除了《桃花坞书屋》,他还创作了《童蒙须知韵语》、《颖江渡稿》以及《韶州府志》等作品。
  1. 诗歌原文
  • 诗句内容:“吴城十万户,隙地可桃花。”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苏州城居民众多、土地肥沃的描绘。
  • 诗句解析:“接叶团清露,疏窗影绛霞。”通过描述树叶和窗户映衬出的美景,诗人传达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 诗句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苏州城市景象的描绘,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美学的独到见解。
  1. 主题思想
  •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首诗中,符锡通过描绘苏州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 知识与学问的重要性: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读书”和“学圃”(种植蔬菜),暗示了知识与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所学。
  • 隐逸生活的理想:诗中的“升堂小径斜”,可能寓意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即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纯粹。
  1. 艺术手法
  • 意象选择:诗中运用了许多自然元素,如“桃花”、“清露”、“绛霞”,这些意象既美丽又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节奏与押韵:《桃花坞书屋》采用了古典诗歌的押韵形式,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意象运用,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桃花坞书屋》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五言律诗,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它教会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宁静和平衡,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