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病酬李竹坡

自怜疲共扒山卒,一雨俄惊废郭秋。
病朋每勤知己问,危途曾仗远人忧。
云来瘴岭偏欺客,水接蛮滩解送舟。
五垒捣巢须并力,免劳诸将日推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卧病酬李竹坡》是明朝著名诗人符锡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因疾病而感伤和孤独的情感。这首诗作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和风格。以下是对《卧病酬李竹坡》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卧病酬李竹坡》的作者是明朝诗人符锡,他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明末清初,国家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许多文人都面临生活的压力和精神的苦闷。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写作目的:诗人在诗中写道“自怜疲共扒山卒”,暗示了自己因疾病而感到疲惫和无助,同时通过“一雨俄惊废郭秋”表达了秋天到来时带来的萧瑟气氛。诗人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1. 内容分析
  • 主题思想:《卧病酬李竹坡》主要表达了诗人因病而产生的孤独和哀愁。通过描绘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对朋友关怀的渴望,诗人传达了一种对生命无常和人际关系冷暖的深刻感慨。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并不鲜见,他们常常通过诗歌来抒发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
  • 艺术手法:符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例如,“云来瘴岭偏欺客,水接蛮滩解送舟”这两句,诗人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同时,诗人也善于利用对比,如“病朋每勤知己问,危途曾仗远人忧”,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困境的无奈和依赖。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通过对《卧病酬李竹坡》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时期文人的心态和社会环境。这首诗不仅是符锡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共同面临的困境的一种体现。
  • 传承价值:尽管《卧病酬李竹坡》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研究这首诗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精髓,也能为现代人提供一种思考和借鉴古代文人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方式。

《卧病酬李竹坡》作为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古典诗歌,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增进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也能对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启发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