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舟中

远戍鸡声晓,遥堤柳色浓。
断云京口树,残月广陵钟。
箫鼓官船发,图书御宝封。
朝臣多扈从,冠佩日相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淮南舟中》是明代诗人曾棨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曾棨,字子启,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考中进士,授修撰。曾棨与同年进士二十八人共同在文渊阁读书,他善书法,工文章,尤以编纂《永乐大典》著称。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作上,还包括《西墅集》等著作。
  2. 诗歌内容:《淮南舟中》是一首描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氛围的五言律诗。诗中的“远戍鸡声晓,遥堤柳色浓”描绘了清晨时分,边塞的宁静景象以及岸边杨柳的浓密。“断云京口树,残月广陵钟”则表现了夜晚江面上云朵的变幻以及远处扬州的古钟回荡的声音,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箫鼓官船发,图书御宝封”反映了朝廷官员乘船出行的场景,而“朝臣多扈从,冠佩日相逢”则展现了朝堂之上的繁华与荣耀。
  3. 作品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突出,这些因素也反映在了文人的作品中。曾棨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其作品很可能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熏陶。
  4.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淮南舟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映,揭示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5. 后世影响:曾棨的《淮南舟中》在明代乃至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被多次引用和评价。如宋代范仲淹的《舟中》、宋代陈师道的《舟中二首》等作品,都受到了曾棨《淮南舟中》的影响,可见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6. 艺术特色:从艺术手法上看,《淮南舟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深度。同时,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也显得十分克制,使得诗歌更加含蓄深远。

《淮南舟中》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历史的记录,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内心世界。对于喜爱诗歌的人来说,这首作品无疑是一个学习和欣赏的好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