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良医杨士达

南京旧识杨医师,北来中都重见之。
亲王纪善为作传,护卫将军能赠诗。
石田芝草白云里,丹屋杏花春雨时。
刀圭乞我脱凡骨,身到玉堂应未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良医杨士达》是明代诗人程本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杨士达作为一位医生的行医生涯,表达了对医者高尚职业的赞美和对医术精湛者的敬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明朝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因此,许多医生如杨士达一样,不惧艰辛,深入民间,为百姓治疗疾病,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程本立通过此诗,既表达了对杨士达医术高超的赞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医学事业的重视和尊重。

在诗歌的内容方面,《赠良医杨士达》详细描绘了杨士达的职业生活和医术成就。诗中“南京旧识杨医师,北来中都重见之”展现了杨士达从南方到北方的迁徙过程,以及他在京城重新见到老朋友的情景,这既表现了他的职业流动性也反映了他深厚的友情。而“石田芝草白云里,丹屋杏花春雨时”则形象地描绘了他工作环境中的自然美景,体现了他的工作环境既宁静又充满生机。同时,诗句“刀圭乞我脱凡骨,身到玉堂应未迟”更直接表达了他对医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美好期待。这不仅是对自身技能的展示,更是对医者使命的深刻体现。

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很高的价值。首先,其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严谨的结构、平仄协调、韵律优美,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这种古典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其次,诗歌语言精炼,用词考究,如“石田芝草白云里,丹屋杏花春雨时”、“刀圭乞我脱凡骨,身到玉堂应未迟”,这些句子不仅描绘了生动的场景,而且充满了诗意,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对杨士达职业的描写,诗人不仅赞美了他的医术,也传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健康的关注和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

《赠良医杨士达》不仅是一首赞美医者技艺的诗歌,更是对当时社会背景下医疗工作的一种肯定和赞扬。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杨士达作为一名医者的社会价值及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要关注基层医疗事业,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