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发中牟

华轩照白发,使节来清霄。
行人勿畏避,丈夫戒矜骄。
衢路宽逾坦,尘沙净不飘。
高怀乐清景,于以永今朝。
石田已种玉,吾将采琼瑶。
琼瑶遗所思,所思不可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中发中牟》是明代诗人程本立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内容和背景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程本立,字原道,浙江崇德人,明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后历长史,因事受累谪云南为吏,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
  • 诗歌创作时期:《雪中发中牟》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诗中的意境,可以推断是在明朝初年,即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之间。
  • 社会环境:明代初期,政治相对清明,文人士大夫有机会进入宫廷参与国事,程本立在翰林院期间,应有机会接触到朝廷的重要事务,包括撰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国家治理的看法。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华轩照白发,使节来清霄。行人勿畏避,丈夫戒矜骄。衢路宽逾坦,尘沙净不飘。高怀乐清景,于以永今朝。石田已种玉,吾将采琼瑶。琼瑶遗所思,所思不可招。
  • 诗句解析:“华轩照白发”描绘了一幅高贵而优雅的场景,象征着朝廷的威严和个人的高洁。“使节来清霄”则表达了对朝廷使者到来的期待和尊敬。“行人勿畏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心态,即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或挑战,都不应畏惧退缩。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华轩”、“使节”、“清霄”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1. 文化意蕴
  • 历史价值:《雪中发中牟》作为明代初年的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对于研究明代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文学价值:诗歌的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是明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1. 社会影响
  • 文人墨客的共鸣:许多文人墨客在读到这首诗时,都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感和文化意蕴,从而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共鸣不仅是对个人心灵的触动,也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历史的见证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初期的社会风貌、政治氛围以及文人的心态变化。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 现代价值
  • 教育意义:作为文学作品,《雪中发中牟》在现代依然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 美学价值:诗歌本身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无论是从语言的韵律、意境的营造还是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雪中发中牟》不仅是明代初年的一篇诗歌,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始终不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