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观音寺和壁上旧日留题

胜地曾容半榻分,当时不厌往来勤。
风尘尚识门前路,岁月惊看壁上文。
旧屋雕梁空燕垒,古原青草见羊群。
西风不尽登楼兴,宦况萧然薄似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观音寺和壁上旧日留题》是明代诗人程敏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读:

  1. 诗歌原文
  • 胜地曾容半榻分,当时不厌往来勤。
  • 风尘尚识门前路,岁月惊看壁上文。
  • 旧屋雕梁空燕垒,古原青草见羊群。
  • 西风不尽登楼兴,宦况萧然薄似云。
  • 胜地曾容半榻分,当时不厌往来勤。
  • 风尘尚识门前路,岁月惊看壁上文。
  • 旧屋雕梁空燕垒,古原青草见羊群。
  • 西风不尽登楼兴,宦况萧然薄似云。
  1. 诗歌赏析
  • 此篇通过描写胜地的变迁和个人对历史的感慨来抒发诗人的情感。首联“胜地曾容半榻分,当时不厌往来勤”表达了诗人对于曾经游憩之地的回忆,以及在那个时代频繁来往于此地的情景。
  • 颔联“风尘尚识门前路,岁月惊看壁上文”则展现了时间流逝给环境带来的改变,门前的尘土和墙上的字迹都成为了过去的记忆。
  • 颈联“旧屋雕梁空燕垒,古原青草见羊群”进一步描绘了景物的变迁,雕梁上的燕子已经不在,而青草地上又出现了羊群,这些景象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
  • 尾联“西风不尽登楼兴,宦况萧然薄似云”则是对自身境遇的一种描述,秋风中不断有登高的愿望,但官位的微薄与世事的艰难让这份愿望显得更为凄凉。
  1. 历史背景
  •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学极为兴盛的时代,文人墨客云集,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程敏政作为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
  • 《过观音寺和壁上旧日留题》创作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但它无疑是诗人在游览观音寺时所作。观音寺作为当地的一处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作品。
  1. 艺术特色
  • 该诗采用了典型的律诗形式,每两句为一联,共八句构成完整的篇章,体现了严谨的格律之美。
  • 在内容上,诗人通过对观音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该地历史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

《过观音寺和壁上旧日留题》不仅是一首诗,更是明代文人对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深刻感悟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