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谒西陵饭昌平刘奉祠家次韵李世贤太史》是明代程敏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诗歌原文:
何处同君寄一餐,昌平县里旧祠官。
停骖已忘征途倦,抚景惟惭得句难。
百辟分班朝太寝,五云回首认长安。
行人尽说清明近,不似常年节气寒。
- 诗歌翻译:
在昌平县里,我们共享一顿午餐,作为祭拜的旧祠官。
停下车马,我已忘记旅途的疲劳,但感到难以写出满意的诗句。
百官分班朝见皇帝在太寝时,回头望去可以认出长安。
人们都说清明时节快到了,不像平时的节气那么寒冷。
- 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
- 创作背景:《清明谒西陵饭昌平刘奉祠家次韵李世贤太史》创作于明嘉靖年间。当时诗人程敏政在昌平县为当地官员刘奉祠家作诗,以表达对这位官员的敬意。
- 作者介绍:程敏政(1447年—1520年),字素节,又字子修,号青溪,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前七子”之一,也是“后七子”之一。程敏政的作品风格独特,注重文辞的工整与意境的深远,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关注民生。
- 诗歌内容分析
-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程敏政对昌平刘奉祠的敬意和怀念。他通过与友人共享晚餐,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 意象运用:诗歌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停骖”描绘了诗人停车休息的情景,“五云回首认长安”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回忆。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
- 诗歌的艺术特色
- 音韵和谐:此诗的音节和声调配合严谨,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情景交融:诗中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感。
- 诗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文化传承:通过对昌平地区历史的再现,此诗不仅展示了明代的地方风俗,也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思想启示:这首诗传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友谊和乡愁的珍视,具有深刻的思想启示意义。
- 现代价值与启示
- 教育意义:此诗在现代依然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它提醒人们要珍惜与人为善的友情,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 艺术鉴赏: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这首诗是了解和欣赏明代诗歌风格和技巧的佳作。
《清明谒西陵饭昌平刘奉祠家次韵李世贤太史》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乡愁的古诗,更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意蕴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吟咏,它反映了明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状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