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鎗岭

四顾峰峦剑戟攒,丹梯百折暗中盘。
凝眸叵测东西阔,仰面惟愁上下难。
土著已谙犹足弱,客游虽壮亦心寒。
我来疑是兹山幸,欲写微名石上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鎗岭》是明代诗人陈琏创作的一首描写攀登大鎗岭的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险峻,也反映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以及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陈琏:明初诗人,广东东人。
  • 生平成就:作为诗人,他的作品多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意象生动,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1. 作品原文
  • 原文:《过大鎗岭》残夏暑方炽,趋程日未曛。龙分隔山雨,风送过溪云。鹿迹寻常见,蝉声续断闻。池河行在望,烟树绿纷纷。
  • 注释:此诗描述了诗人在大鎗岭的所见所感。“残夏”指夏季末的时节,此时暑热正盛;“趋程”意味着急于前往目的地。“龙分隔山雨”、“风送过溪云”描绘了山区天气多变的景象。“鹿迹寻常见”、“蝉声续断闻”则表现出山中动物的生态和自然界的声音。“池河行在望”表达了诗人行走于山水之间的愉悦心情,而“烟树绿纷纷”则描绘了远山如黛,树木苍翠的景象。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剑戟攒”、“暗中盘”等词汇生动描绘了大鎗岭的险峻和山峰的陡峭。这些词语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直观感受,也使得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攀登过程中的挑战性。
  • 情感表达:诗中的“凝眸叵测”、“仰面惟愁”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于未知和困难的恐惧及忧虑。通过这些描写,诗人成功地把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挑战的登山场景之中,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情感的传达方式使得诗歌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述,也是对人性和心理的深刻探讨。

《大鎗岭》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更是一部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人类面对自然的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