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山游眺

天畔峰形望里微,到来烟霭破岩扉。
半空疏梵虚无落,上界天花历乱飞。
百里湖光开水镜,一山云气晃人衣。
何须回首听钟后,巳觉青莲社可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马山游眺》是明代董其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明代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他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尤以书法和绘画闻名。董其昌在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后因请辞归隐。
  1. 诗歌原文
    天畔峰形望里微,到来烟霭破岩扉。
    半空疏梵虚无落,上界天花历乱飞。
    百里湖光开水镜,一山云气晃人 。
    何须回首听钟后,巳觉青莲社可依。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从天边山峰开始,描述了远观天马山时所见的景色变化。“到来烟霭破岩扉”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仿佛烟霭能穿透岩石的门扉,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氛围。
  • 宗教意象的使用:“半空疏梵虚无落”中的“梵”指佛教中的音声,这里的“虚”则表达了一种空灵飘渺的感觉,暗示着山中可能存在某种超脱尘世的宗教或精神世界。
  • 山水与人文的融合:诗中提到的“青莲社”,据传为唐代高僧鉴真所创立,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诗人在此地感到仿佛可以依偎于青莲社之旁,这反映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心灵归宿的渴望。结尾处的“巳觉青莲社可依”,不仅是对前文景致的总结,也透露出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天马山游眺》不仅展示了董其昌深厚的艺术功底,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和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领略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