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公金母并仙班,偕隐高风此共攀。
华衮承恩天北极,上尊赐出殿中间。
兴来对月耽清圣,老去餐霞得大还。
珂佩珊珊高献寿,于门不比翟门闲。
封廷尉澄川李公七十偕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封廷尉澄川李公七十偕寿》是明代诗人董其昌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古代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诗歌背景:《封廷尉澄川李公七十偕寿》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诗中提及的“木公金母”指的是道教中的木公、金母,象征着高深莫测的道教神仙境界。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兴来对月耽清圣,老去餐霞得大还”,这些描述都透露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诗歌内容详解:首句“木公金母并仙班,偕隐高风此共攀”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即两位神仙般的人物——木公和金母,共同隐逸在高风亮节之中。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他们的形象:“兴来对月耽清圣,老去餐霞得大还”。这两句不仅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暗示了他们在岁月沉淀后获得的超然和宁静。
艺术特色:董其昌作为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诗作往往融入了深厚的书画艺术元素。例如,诗中的“珂佩珊珊高献寿,于门不比翟门閒”中的“珂佩珊珊”可能寓意着画中的珠宝和珊瑚,而“于门不比翟门閒”则形容画作中的山水之美,超越了凡间之景。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赞颂,也是对隐逸文化的一种传承。它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衡。
《封廷尉澄川李公七十偕寿》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古诗,还是对古代隐逸文化的一种生动展现。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董其昌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