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瀛州亭论学

我生宣尼后,雅意窥道源。
雕虫愧小技,鱼蠹综群言。
空玄费研剖,怅怅岐路繁。
幸兹先觉者,秉铎开蒙昏。
幽讨濂与洛,上穷羲与轩。
秋空发灵籁,水落见天根。
吾无隐乎尔,目击教巳存。
虚往而实归,玄亭何足论。
记取瀛洲会,风规百世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秋瀛州亭论学》是明代董其昌创作的一首古风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1. 作者介绍
  •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等,又号南宗伯,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浙派”领袖。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较大。
  1. 诗作原文
  • 我生宣尼后,雅意窥道源。雕虫愧小技,鱼蠹综群言。空玄费研剖,怅怅岐路繁。幸兹先觉者,秉铎开蒙昏。幽讨濂与洛,上穷羲与轩。秋空发灵籁,水落见天根。吾无隐。
  1. 诗歌内容解读
  • 观察与学习:诗句“我生宣尼后,雅意窥道源”,表达了诗人在宣尼之后出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雅致的学习态度。
  • 技艺与知识:“雕虫愧小技,鱼蠹综群言。”这两句反映了诗人虽精通技艺却感到自己的学识有限。
  • 追求与困惑:“空玄费研剖,怅怅岐路繁。”表明了诗人对学问深入探索后的迷茫与困惑。
  • 启迪与启示:“幸兹先觉者,秉铎开蒙昏。”这里提到一位先觉者以智慧之光启迪了迷途的后人。
  • 求知与探索:“幽讨濂与洛,上穷羲与轩。”表现了诗人对古代学问的追求,试图穷尽天地之理。
  • 自然的启示:“秋空发灵籁,水落见天根。”通过秋天的宁静和水的流动来象征自然与学问的深刻联系。
  • 自我反思与超越:“吾无隐。”诗人最终没有隐藏自己的不足,展现出一种勇于面对并超越自身局限的态度。

董其昌的《清秋瀛州亭论学》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学术追求的诗歌,也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可以领略到董其昌的才华,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知识、对生活更深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