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塘督仆设鱼笱

编竹成鱼罶,何如网罟求。
且堪依石角,切莫近潮头。
沙鹭空馀巧,梁鹈各自谋。
从来虾蚬性,无分饱珍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林塘督仆设鱼笱》是明代诗人黄衷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渔网的比喻和对自然界中虾蚬生存状态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黄衷的背景:黄衷,字子和,广东南海人,明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任职于南京户部、湖州等地,并历任多个职位,最终官至兵部右侍郎。黄衷的生平事迹丰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 文学成就:黄衷不仅在政治上有显著表现,他在文学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许多作品流传至今,其中《林塘督仆设鱼笱》便是其中之一,反映了他深刻的思想情感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析:诗中的“编竹成鱼罶,何如网罟求”表达了作者对渔具的比喻,认为简单的编织物无法比拟于现代复杂的渔网,后者能捕捉到更多的食物资源。
  • 自然生态的描述:“且堪依石角,切莫近潮头”则描绘了自然景象,提醒人们应当避免过分靠近危险的水域或地形,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 动物生态的描写:“沙鹭空馀巧,梁鹈各自谋”通过对沙鹭和梁鹈等鸟类行为的描写,反映出这些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独立生存方式。
  • 生态平衡的思考:“从来虾蚬性,无分饱珍羞。”则是对自然界中生物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反思,指出即便是如虾蚬这样的生物,也需要其他生物的资源来维持生命,不能独自享受食物的盛宴。
  1. 主题分析
  • 对传统渔猎工具的评价:通过对比现代渔具与古代渔猎方法,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技术的肯定以及对现代科技的赞赏。
  •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诗中提到的“且堪依石角,切莫近潮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提示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谨慎行事。
  • 对生态平衡的重视:从诗中对虾蚬等动物的生存状态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每个成员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赖性。
  1. 艺术手法
  • 使用典故:黄衷在诗歌中使用了“编竹成鱼罶,何如网罟求”这样的说法,借用渔网这一现代工具来比喻传统的渔猎行为,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借景抒情:诗歌通过描述自然景观与生物行为,抒发了诗人对生态环境变迁的感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象征意义的运用: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物行为,都带有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思考。
  1. 社会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林塘督仆设鱼笱》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认识,以及文人对于生态保护的关注。
  • 提供历史借鉴:通过对古人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心态,为当代提供宝贵的历史教训和借鉴。
  • 促进环境教育: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生态思考,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的素材,激发公众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林塘督仆设鱼笱》不仅是一首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