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封君

平生缨冕等流尘,湖海曾闻遁俗身。
幕下恨无唐处士,冢前惊见宋诗人。
书斋直闭黄鹂晓,茶灶空馀白芷春。
谁貌梅花行乐影,豸冠方换紫纶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陈封君》是明代诗人黄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黄衷,字子和,明朝广东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人。黄衷于弘治九年进士及第,授南京户部主事等职。他曾任南京户部员外郎、湖州知府等职,后因功官至兵部右侍郎,并终年八十岁,有《海语》、《矩洲集》等著述。
  1. 诗歌原文
    平生缨冕等流尘,湖海曾闻遁俗身。
    幕下恨无唐处士,冢前惊见宋诗人。
    书斋直闭黄鹂晓,茶灶空馀白芷春。
    谁貌梅花行乐影,豸冠方换紫纶巾。

  2. 主题解析

  • 黄衷在《挽陈封君》中表达了对陈封君一生的追忆与哀悼。诗中的“平生”、“湖海”、“墓前”等意象勾勒出陈封君的生平和其故居的环境,同时透露出一种对逝者的敬意与怀念。
  • 通过对比陈封君生前的生活与其死后的凄凉景象,诗人黄衷抒发了深沉的哀思,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涯的反思与感慨。
  1. 艺术手法
  • 该诗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平生缨冕”比喻其一生的荣耀,“湖海曾闻遁俗身”则指其隐居生活。这些形象化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深度。
  • 全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情感,使得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美感,还蕴含了深刻的哲思。

《挽陈封君》不仅是黄衷个人文学成就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是明代诗歌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首诗不仅因其优美的文辞和深邃的内涵受到后人的重视和赞赏,也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