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苏州和陈大理

十年悬榻誉方陈,共道才堪望国均。
九戍关山遥问俗,五湖风土旧颁春。
仓惶早放衙回吏,凄怨时闻巷哭人。
忍向南绥歌薤露,淡云寒月易伤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林苏州和陈大理》是一首出自清代黄衷的古诗。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信息
  • 作者生平:黄衷,字仲达,号梅溪,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间。
  • 诗作背景:《挽林苏州和陈大理》可能是黄衷为纪念其好友林苏州和陈大理所作。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诗句原文:十年悬榻誉方陈,共道才堪望国均。九戍关山遥问俗,五湖风土旧颁春。仓惶早放衙回吏,凄怨时闻巷哭人。忍向南绥歌薤露,淡云寒月易伤神。
  • 诗句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两人在官场上的辛勤工作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怀念。其中“九戍关山”可能象征着边疆的艰苦,而“五湖风土”则暗示了故乡的美好与思念。最后两句“忍向南绥歌薤露,淡云寒月易伤神”,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1. 艺术特色
  • 律诗特点:《挽林苏州和陈大理》属于七言律诗,这种诗体严格遵循平仄声调,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黄衷在此诗中展现了高超的律诗技巧。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哀婉的情感,通过对友情和故土的描述,传达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和不舍之情。
  1. 文化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
  • 地域文化:诗中的地名和习俗都透露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如“关山”和“五湖”都是典型的地理标志,代表了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

《挽林苏州和陈大理》不仅是黄衷个人创作的佳作,也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展示了黄衷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友情和家乡的深情回忆。对于喜欢古典诗词的读者而言,这首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还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