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红梅

错落青林摘火珠,牙根滋味厌甘腴。
瓦盆可共无朱老,付与寒山返哺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食红梅》是明朝黄衷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食红梅》的作者黄衷,字子和,是广东南海人。他出生于弘治九年,并曾在嘉靖年间担任过翰林院编修。作为一位进士,他的生平与文学创作息息相关。在明代文人中,黄衷以其精湛的诗文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黄衷不仅在政治生涯中有所建树,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的作品多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2. 作品原文及赏析:《食红梅》全文如下:“错落青林摘火珠,牙根滋味厌甘腴。瓦盆可共无朱老,付与寒山返哺乌。”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诗中的“错落青林”,形象地描绘了树木错落有致的景象;“摘火珠”则形容树上果实繁多,如同火焰般耀眼。“牙根滋味厌甘腴”则表达了人们对美食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食物的美好。而“瓦盆可共无朱老”则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认为即使是普通的瓦盆和无朱饰的老物,也能成为生活中的美好之物。诗的最后两句“付与寒山返哺乌”则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这里的寒山、返哺鸟都是自然界的元素,它们的存在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和宁静的氛围。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应相互尊重,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3. 写作背景:关于《食红梅》的创作背景,由于现存文献资料有限,具体信息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任翰林院编修期间所作。作为一个进士出身的文人,黄衷可能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这些经历都可能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同时,黄衷所处的明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频繁,这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是在黄衷的官场生活中,结合个人感受和观察所得,创作而成的。

  4. 艺术特色:《食红梅》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简练明快,用词贴切自然,充分体现了宋代诗词的特色。其次,结构严谨有序,每一句都紧扣主题,层层递进,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再次,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最后,情感真挚动人,无论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是对简朴生活的向往,都表现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底蕴和高尚的情操。

《食红梅》是黄衷的一首代表作,它不仅展示了黄衷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明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文人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