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关谣

雪山关,雪风起。十二月,断行旅。雾为箐,冰为台。马毛缩,鸟鸣哀。
将军不重来,西路何时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关谣》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简介
  • 基本资料: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第一。他因援据博而不免有误,又不免窜改古人,假托旧籍,英雄欺人,亦时有之。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进士。嘉靖初,充经筵讲官,召为翰林学士。大礼议起,上疏力谏,并与王元正等率群僚伏哭,遭廷杖,死而复苏,遣戍云南永昌卫。卒于戍所。
  • 文学成就:杨慎的文学成就非常高,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他撰写的诗、词、散曲等作品非常多。他的诗作沉酣于六朝及晚唐,创制了渊博且华丽之词,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1. 诗歌原文
  • 《雪关谣·雪山关》: 雪山关,雪风起。十二月,断行旅。雾为箐,冰为台。马毛缩,鸟鸣哀。将军不重来,西路何时开。
  1. 诗歌赏析
  • 意象描绘:此诗以“雪山关”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苍茫而又凄凉的画面。“雪山关,雪风起”开篇即点明了冬日的恶劣气候与严峻环境。接着“十二月,断行旅”,“雾为箐,冰为台”形象地描述了冬季的荒凉景象,以及大自然的严酷。
  • 情感抒发:“马毛缩,鸟鸣哀”表达了旅途中的艰辛与孤独感;“将军不重来,西路何时开”反映了对过往战事的回忆和对未来命运的思考。
  1. 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雪关谣》不仅展示了杨慎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明代文化的一种反映。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一,它为后世研究明代诗歌提供了珍贵的文本资源。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诗歌的特色和风格。
  1. 文学地位
  • 明代才子:杨慎被尊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他的文学才华和影响力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具有重要地位。
  • 杂著丰富:杨慎的作品涉及诗歌、词、散曲等多个领域,他的杂著一百余种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广泛涉猎和深厚功底。
  1. 个人经历
  • 流放经历:杨慎因参与政治斗争而遭到贬谪,后因上书直言而被廷杖致死。这段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生命轨迹,也深刻塑造了他的人格和思想。
  • 流亡生活:在流放期间,杨慎经历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流亡生活,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个人命运的脆弱。
  1. 社会背景
  • 明朝局势:明代中后期政治动荡,宦官专权,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杨慎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其作品中自然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社会的批判。
  • 个人遭遇:杨慎的个人遭遇反映了当时许多文人的普遍命运——既受政治斗争的影响,也受制于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
  1. 后世评价
  • 文学贡献:杨慎的诗文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在形式上也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他的文学成就在明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 争议性评价:尽管杨慎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他的某些行为也引起了争议。例如,他在狱中所作的《狱中上梁储》被认为有失忠君爱国之忱,这也是他历史上争议性的一点。
  1. 艺术特色
  • 语言运用:杨慎的语言富有变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使得作品既生动又有深度。
  • 结构布局:在结构上,他的诗作往往遵循古典诗歌的规范,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雪关谣》不仅是杨慎个人的代表作,也是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了解,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杨慎卓越的文学才能,也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