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看高士传,寔获昔贤心。
人世随流水,泉台倚暮岑。
云封苍石湿,雨长白杨阴。
君亦能悬解,雍门一鼓琴。
挽遇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遇斋》是明代诗人黄廷用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死、世事和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观念。
《挽遇斋》的写作背景与其作者黄廷用的生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廷用(1499-1566年),字汝行,号东村,晚年又号四素居士,莆田城内东黄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在工部工作期间曾官至工部右侍郎。然而,尽管他的职务显赫,生活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据记载,他在40岁时就已经官至工部右侍郎,但后来却因政治原因被贬。这样的经历可能促使他更多地思考人生的真谛以及如何面对生离死别。
《挽遇斋》的主旨在于表达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中“若看高士传,寔获昔贤心”表达了黄廷用对于古代贤人志向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自己虽然身处高位,但却无法完全理解古人的抱负和追求。诗中的“人世随流水,泉台倚暮岑”则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通过对《挽遇斋》中意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美学特色。例如,“云封苍石湿,雨长白杨阴”这一句不仅描绘了一幅山水画面,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而“雍门一鼓琴”则可能寓意着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沉思和领悟。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哲理相结合的写法,使得《挽遇斋》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富含深意的人生哲学著作。
《挽遇斋》作为明代诗人黄廷用的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风格和社会背景,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