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初寄怀石藏孙

八载湖湘归梦频,乞骸得遂倦游身。
园中薜荔生鲜色,枝上鸣禽认主人。
闻道仙城多橘树,遥知丹室溥阳春。
采真若念投闲者,阮水矶头访钓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初寄怀石藏孙》是明代诗人黄公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黄公辅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反映了诗人在官场失意后的心境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归初寄怀石藏孙》的作者黄公辅是一位具有丰富仕途经历的文人。他出生于明朝广东新会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之后历任御史、江西参政等职。在官场上,黄公辅曾因直言进谏得罪魏忠贤而被罢官,后迁任江西参政,期间有政绩表现。然而,政治斗争的残酷让黄公辅不得不选择离开,最终隐退于山水之间,以诗歌自娱。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归初寄怀石藏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追求。诗中的“八载湖湘归梦频”描绘了诗人长时间在湖湘地区的梦境频繁,反映了其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而“园中薜荔生鲜色,枝上鸣禽认主人”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自然美景的怀念,以及那些熟悉的鸟兽仿佛也知晓自己主人一般的亲近感。

诗中的“采真若念投闲者,阮水矶头访钓纶”透露出诗人对道教思想的认同和追求。这里的“阮水矶头”很可能指的是一处风景秀丽之地,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于远离尘嚣、追求道家清静生活的向往。

从文学价值方面来看,《归初寄怀石藏孙》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尤其是黄公辅运用律诗这种体裁的自由度和变化性,使得整首诗歌既富有韵律美感又充满哲理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归初寄怀石藏孙》作为明代文人黄公辅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了解到黄公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还能深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