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狱言别

逢君倾倒此衷诚,追忆平生契合情。
心为纲常千古重,言因忠鲠一身轻。
同来被逮春光暖,此去垂纶洨水清。
千里神交劳梦寐,蒲台晓月见高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诏狱言别》是明朝诗人杨爵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因上书极谏而被投入诏狱,历经磨难后获释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杨爵(1472年—1539年),字孟珍,号东山,明朝诗人、文学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祖籍河南洛阳,世称东山先生。杨爵自幼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后人喜爱。杨爵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因直言进谏而入狱,后因皇帝恩宠得以释放,晚年又因政治原因再次入狱。
  1. 作品原文:《诏狱言别》的原文如下:
    君不见郭勋用事,
    世宗经年不视朝,
    日夕建斋醮。
    而大臣夏言、严嵩以元旦微雪,
    作颂称贺。
    爵乃上书极谏,
    忤帝,
    下诏狱拷讯几死。
    历五年获释,
    抵家甫十日,
    复逮系狱,
    又三年始释。
    卒谥忠介。

  2. 作品赏析

  • 《诏狱言别》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现象。诗中的“君不见”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社会现状。同时,通过对郭勋用事的描述,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黑暗。
  • 诗中对夏言、严嵩等人的颂扬进行了讽刺,指出他们表面上的恭维实际上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掩饰。这种讽刺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1. 背景介绍
  • 明朝时期,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导致国家政治腐败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杨爵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的忧虑。
  • 杨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投入诏狱,历经磨难后获释。然而,在晚年再次入狱时,他的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段经历使得杨爵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苦难,也使他的诗歌更加富有情感和力量。

《诏狱言别》不仅是一首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明朝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杨爵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