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精舍小憩

凤竹娟娟净,鸥波澹澹生。
纷华非我事,顿悟竟谁成。
室里乾坤大,腔中日月明。
曲肱曾未枕,万壑正春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精舍小憩》是明代诗人黄佐所作的一首诗。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黄佐,号泰泉,广东香山人。他于正德辛巳年(1521年)中进士,并改任为庶吉士。随后,他被任命为编修,并出仕为江西提学佥事。
  • 尽管仕途顺遂,但因母病,他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辞去官职归养。之后,他以翰林编修的身份兼左春坊左司谏,并最终被升为南京国子祭酒。
  • 黄佐在官场上历尽沧桑,却始终保持着学者本色,其著作广泛涵盖《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及《泰泉集》等39种著作,共计数百卷。
  1. 诗歌原文
  • 凤竹娟娟净,鸥波澹澹生。纷华非我事,顿悟竟谁成。室裏乾坤大,腔中日月明。曲肱曾未枕,万壑正春声。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使用了“凤竹娟娟净,鸥波澹澹生”这样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而“纷华非我事,顿悟竟谁成”则透露出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哲学思想。整首诗流露出一股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气息。
  •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分为四句,每句话都充满了深意。例如“室里乾坤大,腔中日月明”和“曲肱曾未枕,万壑正春声”,前者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宽广无垠,后者则描绘了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1. 创作背景
  • 关于《雨后精舍小憩》的创作背景,目前尚未有详细的资料可以考证。但考虑到黄佐的生平经历,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他离开官场后,回到家乡静心思考时所作。此时的社会环境可能相对稳定,让他有机会远离喧嚣,回归内心,与自然对话,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哲思的诗篇。

黄佐的《雨后精舍小憩》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和美学价值的杰作。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一位文人在动荡时期内心的坚守与超越,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