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赠文徵仲

即看芳草入新年,岂有椒花媚远天。
多病独愁双鬓改,故人相对一灯悬。
匆匆岁色归莺燕,冉冉春声动管弦。
明日试从高阁望,阳和多在五云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夜赠文徵仲》是明代诗人黄佐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

  1. 作者简介
  • 黄佐:字才伯,号泰泉先生,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他是一位进士及庶吉士,曾历任编修、江西佥事、广西学政等职。因母病辞官归家后,又因政治原因被罢免官职,最终得以善终。
  1. 诗歌原文
  • 除夜赠文徵仲
    即看芳草入新年,岂有椒花媚远天。
    多病独愁双鬓改,故人相对一灯悬。
    匆匆岁色归莺燕,冉冉春声动管弦。
    明日试从高阁望,阳和多在五云边。
  1. 诗歌赏析
  • 意境与情感:《除夜赠文徵仲》通过描绘新春景象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即看芳草入新年”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而“岂有椒花媚远天”则反问着春天的美丽是否能够超越远方的朋友。诗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怀念和不舍。
  • 自然描写与哲理思考:诗中的“匆匆岁色”、“冉冉春声”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明年”一词更是增添了一份期待与希望,预示着新一年的开始可能带来新的转机。
  • 艺术手法:黄佐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比如用“椒花”来暗指友人的高洁品质,用“芳草”来象征友情的长久。此外,诗中还巧妙地使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这首诗写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当时黄佐已经经历了官场上的起伏和变迁,最终得以归隐。
  • 个人经历:据资料显示,黄佐曾经因政治原因被罢官,但在晚年得到重用。这种经历让他更加珍视与文徵仲的友谊以及那些共度时光的往事。
  • 文学成就:除了《除夜赠文徵仲》,黄佐还有其他多部作品,如《论学书》《乐典》等,显示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文学兴趣。

《除夜赠文徵仲》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深厚情谊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哲理的作品。通过对春天的描述和对未来的展望,它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