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台一首

凤盖巳云谢,蛾眉空自过。
川徂终莫返,陵望欲如何。
紫峤违看舞,黄垆不听歌。
君恩如可忆,双玉洒漳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铜雀台一首》并非由张正见创作,而是由唐代诗人刘长卿所撰写。这首诗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刘长卿,字文房,号青原居士,是唐朝中期的著名诗人。《铜雀台一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对铜雀台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沉思。

这首诗开篇即描绘了铜雀台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凄凉景象,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接着,诗中的“云惨当歌日,松吟欲舞风”等句子,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愁云、西风、瑶席、繐帷等,将铜雀台的荒凉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忧伤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最后,诗句“可惜年将泪,俱尽望陵中”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无奈以及对故人的深深思念。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铜雀台一首》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通过对铜雀台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诗中的意象选择和用词都非常讲究,如“含啼映双袖,不忍看西陵”等句,不仅描绘了铜雀台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在诗歌的艺术手法上,刘长卿采用了多种修辞技巧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通过对比手法,诗人既展现了铜雀台的辉煌历史,也反映了其如今的衰败状态;此外,诗人还善用象征和暗示,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这种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得《铜雀台一首》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咏史之作,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铜雀台一首》是刘长卿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创作的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诗。它不仅是对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的一种缅怀,也是对历史与现实、记忆与遗忘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