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华构倚培山,泉石清幽几席闲。
插架喜看黄卷积,钩帘应待白云还。
庙堂此日陪伊傅,灯火当时话孔颜。
未得投簪询旧业,画图空自忆乡关。
培山书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培山书堂》是杨荣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热爱及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诗歌背景:《培山书堂》的创作背景与杨荣的政治和文学生涯密切相关。杨荣作为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一生经历了从政治到文学的转变,这在其作品中得以反映。
诗歌内容:在《培山书堂》中,诗人通过对培山书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古代文化的敬仰。诗中的“泉石清幽几席闲”描绘了书堂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插架喜看黄卷积,钩帘应待白云还”则体现了他对古籍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主题探讨: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知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的赞美。杨荣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诗歌中,表达了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的追求。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杨荣运用了详细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个人感悟,使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深度。例如,“知君华构倚培山,泉石清幽几席闲”等句子,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书堂之中,感受到那种宁静与美好。
杨荣的《培山书堂》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诗歌,也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