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江楼

碧浮天欲尽,河汉在高楼。
星乱江中夜,砧寒海外秋。
何堪霜与雪,重迫病兼愁。
自悔蹉跎久,终年在客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舟江楼》是南明诗人廖衷赤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泊舟于江边高楼时所见所感。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1. 诗歌原文
    碧浮天欲尽,河汉在高楼。
    星乱江中夜,砧寒海外秋。
    何堪霜与雪,重迫病兼愁。
    自悔蹉跎久,终年在客舟。
  2. 作者简介
  • 廖衷赤,字荩孟,程乡(今梅州梅县)人,明唐王隆武元年(一六四五)举人。
  • 食贫力学,诗酒自娱,著有《五园集》等。
  1. 诗歌解析
  • “碧浮天欲尽”:描绘了天空的颜色和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河汉在高楼”:用河汉比喻星辰,高楼则暗示诗人的孤独和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 “星乱江中夜”:星星在江中闪烁,夜幕降临,增添了一种寂静而神秘的氛围。
  • “砧寒海外秋”:砧声寒冽,秋风萧瑟,营造出一种凄凉和冷清的感觉。
  • “何堪霜与雪,重迫病兼愁”:形容诗人面对严寒和疾病的双重打击,感到力不从心。
  • “自悔蹉跎久,终年在客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悔恨以及对现状的无奈接受。
  1. 文学价值
  • 《泊舟江楼》作为南明时期的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 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能够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 艺术特色
  • 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江边的夜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 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泊舟江楼》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南明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人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南明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从中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