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和罗杓受

却逢佳节又正元,月皎风清夜色浑。
往事不堪从古说,孤怀真可对春论。
千场闹鼓谁今夕,一路悬灯羡此村。
独有闭门多病叟,遥从羁旅醉清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元夕和罗杓受》是明朝诗人邓务忠创作的一首元夕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节日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当前情境的感慨。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邓务忠,明朝著名诗人,其创作涉及许多题材,包括元夕、咏史等,展现了他广泛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诗歌原文:《元夕和罗杓受·却逢佳节又正元》全文如下:
却逢佳节又正元,月皎风清夜色浑。  
往事不堪从古说,孤怀真可对春论。  
千场闹鼓谁今夕,一路悬灯羡此村。  
独有闭门多病叟,遥从羁旅醉清言。  
  1. 主题思想
  • 《元夕和罗杓受》通过描写节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怀以及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中提到的“明月皎洁”与“夜风清冽”,营造出宁静而庄重的节日之夜,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1. 艺术手法
  • 在艺术手法上,邓务忠采用了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深度。通过对节日景象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1. 文化价值
  • 这首诗不仅是邓务忠个人文学创作的体现,也是明代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描述,展示了明代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 历史背景
  • 在探讨《元夕和罗杓受》的历史背景时,需要了解明代的社会环境及文化氛围。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歌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

邓务忠的《元夕和罗杓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更因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被后人传颂。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明代诗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才华,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喜爱古代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欣赏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