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亭临海涯,爽籁清炎暑。
夜午浴红轮,隐隐千林曙。
扶胥浴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扶胥口书事借浴日亭韵》是明代陈献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在探讨这部文学作品之前,了解其作者背景与创作背景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来看作者陈献章。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广东新会白沙里,世称“白沙先生”。陈献章早年跟随吴与弼学习程朱理学,但多次科举考试未能成功,因此选择闭门读书多年。这种经历使得他在思想理论方面有了独到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他的著述后来被整理为《白沙子全集》,在明史和明儒学案中都有记载。
接下来讨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据资料显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早春时,作者前往位于扶胥口的黄木湾地区。当时,使君已经离开,留下诺言让作者继续前行;而诗人则独自一人,在水国之中吟咏,空见山景。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境遇的独特理解。在这首诗中,“老向烟波真得地”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找到心灵归宿的愿望。
分析该诗的艺术特色及影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扶胥口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特别是其中的“晚来风日更开颜”、“明朝去觅南川子,与话平生水石间”等诗句,生动地捕捉了季节变换带来的美好瞬间和与友人交流的乐趣。此外,这首诗还被视为“旧‘羊城八景’第一景”,可见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扶胥口书事借浴日亭韵》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明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哲思。陈献章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