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松行寿李徵君

一幅吴绫洒烟雾,苍苍峭壁双松树。
虬枝铁干罥垂萝,依稀秦帝东封路。
天门晓日披龙鳞,撑柱乾坤不老春。
引觞持献徵君寿,奕叶长承雨露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双松行寿李徵君》是由明代诗人郑学醇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郑学醇,号承孟,是明代广东顺德人。他于隆庆元年考中举人,并曾任武缘知县。尽管他的官职并不显赫,但他的文学成就却颇为突出。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为主,其中《双松行寿李徵君》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2. 诗句原文:一幅吴绫洒烟雾,苍苍峭壁双松树。虬枝铁干罥垂萝,依稀秦帝东封路。天门晓日披龙鳞,撑柱乾坤不老春。引觞持献徵君寿,奕叶长承雨露新。
  3. 主题思想:郑学醇通过描绘双松与李徵君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一种对友人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敬意。诗中的“双松行寿李徵君”不仅指实际的征君,也暗喻了诗人对这位朋友的尊敬与祝福。诗中的“虬枝铁干”和“撑柱乾坤不老春”等意象,都传达了对生命力顽强、永恒不息的美好祝愿。
  4. 艺术手法:郑学醇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情感色彩。如将双松比作秦帝东封路上的景象,以及使用“撑柱乾坤不老春”这样的形象比喻,都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文化影响:《双松行寿李徵君》作为郑学醇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创作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而且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精神。该诗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 历史背景:虽然《双松行寿李徵君》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结合郑学醇的生平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推测,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他任官期间,或是离任后回乡途中所作。这一时期的郑学醇可能经历了不少世事变迁,因此诗中的感慨和寄托也更加深刻。
  7. 鉴赏价值: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双松行寿李徵君》不仅是了解明代诗歌的好材料,也是学习古代文人如何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深层意义的范例。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双松行寿李徵君》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和鉴赏,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