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万古月,偏爱向秋明。
冷逼怜砧急,光浮塞角清。
狂涛翻瀚海,孤照落龙城。
侧想征人意,堪听牧马鸣。
秋月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月吟》是明代诗人邓云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月色与边疆的壮阔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感慨及对出征士兵的同情。
从诗歌本身来看,《秋月吟》通过细腻的意象刻画,展现了一个宁静而深沉的画面。诗中的“长安万古月”,不仅指夜空中永恒的月亮,也象征着长安城的历史悠久和历史的深远。同时,“偏爱向秋明”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秋天月亮的特殊喜爱,这种偏爱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在艺术表现上,《秋月吟》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例如,“狂涛翻瀚海,孤照落龙城”一句,借用自然界的景象来象征战争的激烈和边疆的辽阔。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诗人不仅塑造了一个充满力量和美感的画面,还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和孤独。
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秋月吟》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作品。通过对长安月、边塞号角等元素的描绘,诗歌传达出对那个时代的深切记忆和对和平的渴望。在古代中国,中秋节与秋天的月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长安作为当时的首都,其夜景尤为引人入胜。《秋月吟》通过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秋月吟》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不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月光和边疆的景色,还通过丰富的象征和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