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烧劫图

福严寺里秃鹙儿,不竖幡幢竖贼旗。
白昼杀人凭佛力,严沙沟变火坑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烧劫图》是明代诗人郑文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在了解《观烧劫图》的文学价值、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诗作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之前,需要对郑文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观烧劫图》,作为明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不仅展现了郑文康的文学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下面将详细介绍《观烧劫图》:

  1. 作者介绍:《观烧劫图》的作者郑文康,明苏州府昆山人,字时乂,号介庵。郑文康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为理解其作品增添了更多色彩。郑文康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对《观烧劫图》的阅读,不仅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也能体会到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矛盾的思考。

  2. 创作背景: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作的内涵。明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使得民间疾苦,人民生活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文康通过《观烧劫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同时寄托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3. 诗作内容:《观烧劫图》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述了一幅残酷的画面:在福严寺内,秃鹫在白昼中杀人,利用佛力进行恶行。诗句“福严寺里秃鹙儿,不竖幡幢竖贼旗”描绘了一个颠倒是非、混淆善恶的场景,让人读来既感到震惊又不禁反思。

  4. 诗作特色:从《观烧劫图》的语言风格来看,它采用了简捷有力的七言绝句形式,通过直观的视觉图像传达了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这种形式不仅易于记忆,而且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诗的主题更加突出。

《观烧劫图》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动荡时代的真实面貌。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挑战时的坚韧与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