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一首

青阳俶载,白日孔昭。
草生于野,华发于条。
随气成形,或蕊或翘。
眷眷兴怀,中心飘摇。
麦有雉雊,藻有鱼跳。
嘤鸣在树,磬管箫韶。
驾言出游,以犹以陶。
皤不可髫,箨不可夭。
自非松柏,不能后雕。
来者弗畏,往者其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基创作的四言诗《青阳一首》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明代文学家刘基的一首七言绝句。《青阳一首》是刘基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元末明初时期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青阳一首》:

  1. 作品简介
  • 作者简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号文成公,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也是文学上的巨匠,尤其擅长诗歌创作。
  •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这一古典诗歌形式,每行七个字,共四句,结构严谨,语言精炼。
  • 艺术特点:刘基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1. 原文
  • 诗句原文:青阳俶载,白日孔昭。草生于野,华发于条。随气成形,或蕊或翘。眷眷兴怀,中心飘摇。麦有雉雊,藻有鱼跳。嘤鸣在树,磬管箫韶。驾言出游,以犹以陶。皤不可髫,箨不可夭。自非松柏,不能后雕。来者弗畏,往者其消。
  • 诗意解析:整首诗通过对青阳时节自然界的变化进行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转和时光易逝的感慨。从草生的生机盎然,到人鬓发的增长,再到麦田中雉鸟的鸣叫和水中藻类跃动,最后通过歌声和乐器声描绘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画卷。诗中还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恬淡从容的人生态度。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元末明初之际,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基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 个人经历:刘基在元末战乱中经历了许多磨难,这些个人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诗中的“麦有雉雊”、“藻有鱼跳”等描写可能反映了他在战乱中看到的生命多样性和自然之美。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青阳”、“白日”等自然意象,以及“草生”、“麦熟”等农耕景象,构建了一种宁静而生动的田园画面。
  • 修辞风格:整首诗采用四言格式,简洁而有力,通过对偶和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诗中还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得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刻。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青阳一首》作为元末明初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元末明初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教育意义在于它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操和审美观具有积极作用。

《青阳一首》不仅是刘基个人的文学成就,更是元末明初社会背景下文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独特感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