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华严洞

谁期宗炳至,石室访山僧。
桐帽飘云气,棕鞋受石棱。
莓苔前代字,瓶钵几传灯。
更看波罗长,追攀最上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寻华严洞》是明代诗人欧大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华严洞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寻华严洞》是由明代著名诗人欧大任所作。欧大任(约1482年—1562年),字叔子,号南野居士,江苏太仓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擅长诗歌,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刻感悟。欧大任生活在明朝中后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文人雅士们相互交流、切磋诗文,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2. 诗歌原文:谁期宗炳至,石室访山僧。桐帽飘云气,棕鞋受石棱。莓苔前代字,瓶钵几传灯。更看波罗长,追攀最上层。这组诗句描绘了诗人亲自探访华严洞的情景,充满了神秘而幽静的氛围。诗中的“宗炳”是指画家宗炳,他以画山水著称,欧大任在这里可能是以宗炳的形象来隐喻自己的艺术追求。“石室访山僧”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禅宗思想的兴趣。“桐帽飘云气”,用桐树的帽子比喻云彩,形象地描述了洞口云雾缭绕的景象;“棕鞋受石棱”,则描绘了诗人亲身体验洞穴中凹凸不平的石头,感受其中的险峻和奇特。“莓苔前代字”,“瓶钵几传灯”等句子,则进一步丰富了华严洞这一神秘场所的内涵,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深邃和富有哲理。
  3. 诗歌赏析:《寻华严洞》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意义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的崇尚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寻华严洞》是明代诗人欧大任创作的一首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对于研究明代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