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宿德州壮屯

斜晖驱马憩孤亭,酾酒呼童慰客情。
黄叶委堤秋水落,白蒿连野暮云平。
颓垣破瓦前人宅,吠犬鸣鸡戍卒营。
五十年来萧索尽,如今正好望时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暮宿德州壮屯》是明代诗人刘璟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晚霞映照下,诗人于孤亭中休息的静景,以及周边的自然景观。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刘璟,字文开,号东山,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在明世宗嘉靖年间进士及第,历任多个官职,最终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臣而被贬至边远地区。
  • 创作风格:刘璟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在明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1. 诗歌原文
  • 斜晖驱马憩孤亭:夕阳斜照,诗人驱马停歇在荒凉的孤亭中,用“斜晖”形容落日余晖,营造出一种苍茫而又宁静的氛围。
  • 酾酒呼童慰客情:诗人准备了一壶酒,招呼童子来陪伴自己,通过“酾酒”一词,传达出主人的热情好客,同时也体现了文人的闲适与自在。
  • 黄叶委堤秋水落:黄叶飘落在护岸的堤坝上,随着秋天的到来,水面上的落叶随波逐流,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
  • 白蒿连野暮云平:田野间,白蒿丛生的荒野上,暮色中的云朵平静得仿佛能触及,这样的描写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宁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
  • 颓垣破瓦前人宅:曾经繁华一时的前代宅院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反映出时光流逝带来的变迁。
  • 吠犬鸣鸡戍卒营:军营中的狗叫声和鸡啼声打破了夜的宁静,这里既有对军事生活的描述,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往历史的感慨。
  • 五十年来萧索尽: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五十年沧桑巨变的感受,岁月的流逝使得昔日的繁华不再,只剩下萧索。
  • 如今正好望时清:尽管经历了种种变迁,但诗人认为现在的环境更加宜人,视野也更为开阔。
  1. 主题思想
  • 怀旧与感时: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景色,诗人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时期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安宁岁月的珍惜。
  • 哲理思考:诗人在描述自然景象的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命和宇宙规律的理解。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如“黄叶”、“白蒿”、“夕阳”、“残垣”,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
  • 语言简练:诗歌采用四言绝句的形式,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贯穿全诗,无论是对美景的欣赏还是对往昔的回忆,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1. 文化意义
  • 历史见证:“暮宿德州壮屯”不仅是一首诗,也是明朝历史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政治变迁和文化风貌。
  • 审美价值: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被后世多次引用和赏析。
  1. 社会影响
  • 启发思考:这首诗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美的享受,更启发人们思考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
  • 教育价值: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这首诗作为经典文学作品,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暮宿德州壮屯》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更是明代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珍贵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