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都宪生祠

仗钺收秦陇,成功归庙廊。
金汤恩不浅,俎豆报何长。
古柏隆中庙,甘棠召伯乡。
封侯一时贵,未许望宫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蓝都宪生祠》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明代诗人潘希曾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潘希曾,明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 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潘希曾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可能是在明朝中后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
  • 通过这首诗,潘希曾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期待。
  1. 诗歌内容解读
  • “仗钺收秦陇,成功归庙廊”: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位英勇将领收复失地、建立功业的情景。这里的“仗钺”象征着权力与责任,而“收秦陇”则暗示了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安定。
  • “金汤恩不浅,俎豆报何长”: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国家恩情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期望。“金汤”指的是坚固的城池,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俎豆”则代表着祭祀和纪念,是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和怀念。整句诗寓意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 “古柏隆中庙,甘棠召伯乡”: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古树参天、文化繁荣的画面。“古柏”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召伯”则是指周公旦的后代召公,他治理周朝时注重教化,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后人以“甘棠”比喻美好的政治环境。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 “封侯一时贵,未许望宫墙”: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谦逊的美德。在这里,“封侯”指的是获得官职和爵位,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荣誉;“一时贵”意味着暂时的荣耀;“未许望宫墙”则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安于现状的态度。整句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理解,即追求短暂的荣华富贵不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蓝都宪生祠》是明代著名诗人潘希曾创作的一首诗,其内容丰富且富有哲理,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