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似蒹葭招隐篇,清饥如病兀如禅。
东山久卧看儿辈,北极新班误壮年。
止合一鸣声已默,不闻三献足犹全。
相逢若问桃源路,为报人间别有天。
酬昆仑叔劝驾
介绍
《酬昆仑叔劝驾》是明代诗人刘宗周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介绍:
- 作者简介:
- 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人,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天启元年进士及第,后因直言不讳被魏忠贤削籍归乡。崇祯元年,他被任命为顺天府尹,但多次上疏触怒了思宗皇帝而辞官归隐。
诗歌原文:
何似蒹葭招隐篇,清饥如病兀如禅。
东山久卧看儿辈,北极新班误壮年。
止合一鸣声已默,不闻三献足犹全。
相逢若问桃源路,为报人间别有天。诗意解析:
何似蒹葭招隐篇: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蒹葭通常用于比喻隐居之处,这里可能是作者对于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
清饥如病兀如禅:这里的“清饥”形容作者的清贫生活,“如病”则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苦闷或困扰。而“兀如禅”则是将这种困境比作参禅修行的状态,意味着在苦难中寻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东山久卧看儿辈: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享受宁静生活的场面。东山,可能指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远离世事喧嚣,享受与家人共度的时光。
北极新班误壮年:这里的“北极”可能是指某种高远的目标或理想,“新班”可能指的是新的政治或社会阶层,而“误壮年”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未能充分利用青春年华的遗憾。
止合一鸣声已默:这句诗以鸟鸣作比,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一声鸣叫之后,一切都归于寂静,象征着生命中的美好瞬间转瞬即逝,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不闻三献足犹全:这里的“三献”可能指的是古代祭祀时的三次献礼,而“足犹全”则传达了一种圆满和完整的意味。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尽管生活中有过缺憾和不足,但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完整。
相逢若问桃源路,为报人间别有天:这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桃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境地,代表着一种没有纷扰、只有和谐与安宁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这句话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超越现实、充满美好愿景的理想世界。
- 艺术特色:
- 简洁明了:《酬昆仑叔劝驾》语言简练,一气呵成,没有多余的修饰,使得诗歌的内容更加直接和深刻。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境界。
- 情感真挚: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
《酬昆仑叔劝驾》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历史的回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到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也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