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蓼州登岸寻旷氏馆

江雨冷萧萧,维舟近画桥。
不愁春烂漫,故恐浪漂摇。
溆口明花树,城阴散柳条。
故人高馆近,未觉旅魂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蓼州登岸寻旷氏馆》是明代诗人刘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刘崧(1321—1381),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
  1. 诗歌原文
    江雨冷萧萧,维舟近画桥。不愁春烂漫,故恐浪漂摇。溆口明花树,城阴散柳条。故人高馆近,未觉旅魂销。

  2. 诗歌赏析

  • 情景交融:首句“江雨冷萧萧”描绘了秋日江上的凄清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而“维舟近画桥”则透露出诗人在画桥附近停船的情景,与前一句形成呼应,形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画面。
  • 情感表达:通过“不愁春烂漫,故恐浪漂摇”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以及对旅途中可能遭遇的风波的担忧。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整首诗更加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 细节描写:如“溆口明花树”、“城阴散柳条”,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增加了读者的沉浸感。特别是“城阴散柳条”,更显得诗人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
  • 意境深远:整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所营造的意境却深远悠长。从江雨到画桥,再到春天的烂漫和漂泊的波涛,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和转折,使得整首诗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有文人的高雅情怀。

《泊蓼州登岸寻旷氏馆》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幅流动的画面,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