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除立春

隔江梅柳换芳辰,两度愁肠老此身。
历日明朝犹是乙,菜盘此夕已传辛。
开樽但见椒花好,喧枥谁来炬影□。
叹息春风鸠杖客,孙雏亦是彩衣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小除前五日立春》是明代诗人成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诗句,展现了春天来临的景象与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野老焚香祠太乙,村童布席待庚申。
  • 谁家腊里吹阳律,冻谷寒消斗柄寅。
  1. 创作背景
  • 《小除前五日立春》的创作时间是在明末清初,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文化氛围的变化,使得诗人更加关注民间生活及其与自然的联系。这首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作者对农业社会的重视以及对自然节令变换的敏感。
  1. 诗歌内容解读
  • 视历始知今岁闰,闭门先得隔年春。 这句表达了由于农历的闰月安排,使得今年的某些节气推迟到了明年。这种变化在农耕社会中尤为明显,因为农业生产需要按照节气进行播种和收获,所以对于农民来说,每一年的节气都显得尤为重要。
  • 蹉跎大尽无多日,取次小除才半旬。 这里的“蹉跎”意味着时间的流逝,而“无多日”则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这句话反映出农民们在立春节气即将到来时,急于完成一年中最后一次农活——小春收割,以备冬藏。
  • 野老焚香祠太乙,村童布席待庚申。 “野老”指的是乡村中的老者,他们通常会在立春这一天进行祭拜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村童布席待庚申”则描绘了儿童们在家中准备迎接新的一年。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 谁家腊里吹阳律,冻谷寒消斗柄寅。 “腊里”通常指年末,这里特指腊月。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立春时节气候的转变,即从寒冷的冬天到温暖的春天的过渡。这不仅是对季节变化的直接描述,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表达,暗示着旧岁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始。

《小除前五日立春》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节气变换的诗歌,更是一首诗歌艺术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它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对民俗活动的生动描绘,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文化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