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中登山寺

清秋中宿一维舟,山月孤悬最上头。
万里行踪江上寄,十年清梦日边留。
衡阳过雁随云尽,峡里啼猿对岸愁。
尺素有怀何处去,定随双鲤到中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峡中登山寺》是明代诗人黎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与人生经历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美学追求。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黎瞻,字民仰,号前峰。番禺人,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他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还与同道好友共同结社赋诗。其一生虽然遭遇多次波折,但在文学创作上却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
  1. 诗作原文
  • 诗句解读:《峡中登山寺》中的“清秋中宿一维舟,山月孤悬最上头”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高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独处于山水之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而“万里行踪江上寄,十年清梦日边留”则反映了他多年来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1. 诗歌背景
  • 创作缘由:黎瞻之所以创作此诗,可能是出于一种对过往生活的回顾与反思,也可能是在特定时刻对自然景观的触动下产生的情感流露。通过诗歌,他试图传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文化价值
  • 文学成就:作为明代诗人,黎瞻以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文本之一。
  1. 艺术特点
  • 抒情手法:在《峡中登山寺》中,黎瞻采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将山月比作最上的头,象征着高远与清静;又将雁群比喻为过客,强调了人生的漂泊与无常。这些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引人深思。
  • 语言风格:黎瞻的用词简练而富有韵味,如“尺素有怀何处去”,既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又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整体而言,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峡中登山寺》不仅是黎瞻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生命、自然以及宇宙万物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在自然美中寻找精神寄托的传统美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