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晕香肌色自光,不须银烛映华堂。
昔时曾照杨妃睡,变作明珠掌上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红晕香肌色自光,不须银烛映华堂。
昔时曾照杨妃睡,变作明珠掌上看。
《荔枝灯笼》:诗中荔枝的韵味
《荔枝灯笼》是明代诗人黎延祖创作的一首诗,其内容主要描述荔枝果实的美丽与独特之处。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将熟透的荔枝比作挂满枝头的红灯笼,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荔枝的诱人魅力。
诗人通过“红晕香肌色自光”这句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画面,同时,“不须银烛映华堂。”则表达了一种简约而不失高雅的审美情趣。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赞美了荔枝的色泽和香气,让人感受到了荔枝的独特魅力。
“昔时曾照杨妃睡,变作明珠掌上看。”这两句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主题,将荔枝与杨贵妃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联想。这样的联想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也让读者对荔枝有了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荔枝灯笼》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荔枝的诗,它更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让我们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诗人通过对荔枝的细致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活力。
《荔枝灯笼》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意表达和审美追求。这首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去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纯粹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