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息山城乍战休,断魂江上送归舟。
乡关寥落风尘晚,泽国荒凉草树秋。
旧业半随烟烬灭,故江犹带夕阳流。
凄然闾里悲相见,满目莺花总是愁。
兵后送人还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人代兵后还乡》是明代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充满了对归乡之人的深情厚谊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王恭,字安中,号皆山樵者,出生于长乐(今属福建),是“闽中十子”之一。他早年隐居于七岩山,永乐四年(1406年)以儒士身份被荐为翰林待诏,但不久后弃职归乡。王恭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其诗歌风格也与林鸿相近,著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等作品。
诗歌原文及赏析:《兵后送人代兵后还乡》是王恭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归乡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其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战火平息后的平静景象和送别的情景,后半部分则转入对归乡者的关切,表达了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及对家乡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战争之后的宁静与和平,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战争影响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家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此外,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细腻,如“江桥夜火”、“霜蚝熟”等,都体现了诗人对景物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表现。
《送人代兵后还乡》不仅仅是一首表达战争结束后归乡情怀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了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抒发,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过往经历的珍视和怀念。